原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现代科技与就业之探索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郑小燕 429

文昌,这座海岛小城,如果不是有一位就业友人在这里居住,我们也许不会走进它。正因为这里有一座“就业人小屋”,以及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场友谊的聚会,像磁石一样,它吸引着不同年代的具有就业基因的人们,从天山南北、白山黑水、江河上下、天涯海角寻访而来,赶赴一年一度相知相惜的会面。

我喜欢这样的聚会,除了上次我说的原因之外,现在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这就是聆听学术报告。上次听的是“人工智能”,这次是“区块链”和“数字经济”,都是眼边前儿最热议而又不熟悉的话题。这种讲座对前沿问题的选择和我的想法不期而遇,正中下怀,急待专家来释疑解惑。组织这种讲座,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既能满足我们老有所学的愿望,又可以实现老有所用的可能。总之,是治疗我们的“知识饥渴症”的灵丹妙药。这种讲座环境宽松,形式灵活,气氛和谐,可以提问插话,争论、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受益匪浅。特别是同20多年前的老同事老朋友又重新坐在一起,去除职务身份,不为功名利禄,共同分享“自己人”的研究成果,看到曾经的属下的成长和成熟,这种感觉同在其他场合的听讲绝对是不一样的。

文昌有著名的地理标识,是航天发射基地,是国母故居,是椰林、侨乡,也是就促会学习、研究活动的聚会承载地。这就是中国就业高端论坛,文昌应是论坛永久举办地。文昌,是中国就业达沃斯!

20天前,我和小建、庆奇在广州,参加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引领战略高端论坛,期间考察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示范区——南沙新区,参观了两家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一家搞人脸识别,正同公安部、人民银行合作;一家搞无人驾驶,被允许在南沙和北京海淀上路行驶。很碰巧,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行业。人脸识别被认为是无人驾驶背后基础技术之一。

2019年,在业内看来是人脸识别应用之年。也就是说,我们在人脸识别正当红的时间访问它。我们了解到,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均在全球领先。除了公安、银行之外,一些机场高铁正在试行刷脸进站,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医院、社区、景区都在推广刷脸通行。这在让我们高兴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潜在一份担心:过度监控,公民隐私如何保护,其使用及伦理和法律边界在哪里?恐怕应该厘清和规范。

在无人驾驶企业,我和小建还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路测数公里,亲身体验了无人驾驶的实况和感受。我开了一次洋荤,却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觉得很平稳,和有人驾驶没有太大差别。因为我们被告知无人驾驶要比有人驾驶更安全,所以不必事先签署生死合同。我问小建,将来都无人驾驶了,司机这个职业消亡了,开车的都失业了,他们怎么办,小建说搞维修和养护。我们当然期望,一个职业消亡时,会相应产生另外一个或更多的新业态、新岗位。但我还有疑问,你说无人机有用,正在军事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普通农民开始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用于农田作用。仅大疆农业在中国无人机市场保有量就有2万台,全国作业面积1.3亿亩次,在全国培训了1000名维修师,培训了14000名专业持证植保“飞手”。四川滕川航空在上个月实现大型工业级无人机与有人机同场飞行。以前一条航道上只要有飞机,无人机就不能飞,如今无人机与有人机可在同一时间同一航道飞行,机场运行效率和空域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准备在2025年前组建能够完成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器人部队,这是全新意义上的兵种。他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动控制,而很少需要人工干预。机器人也有用,可以承担苦脏累险作业,解放人工。如果说,外观是机器人与人类的最大差异,那么缩小甚至消除这个差异已不成问题。执机器人牛耳的日本本田公司,正在研制具有完美肉体的机器人,“他们”将比人类有更好的耐心和更强的体魄,比普通钢筋铁骨的机器人拥有更完美的外表和更迷人的亲和力。更有意思的是,超人类主义者认为,要毫无保留的发展人工智能,当纳米机器人能够深入人体的每一处,它对人类的改造不能只限于眼镜、义齿、助听器和心脏起搏器,而是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技术延长寿命,提升智力,强化体魄机能。他们相信,将生物性元素(指人类自己)和电子技术元素深度融合,能够增强人类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乐观派相信,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再也不受衰老、疾病、贫穷及死亡的困扰。那么搞无人驾驶到底有什么好处,难道就为了解放“低头族”,让人腾出手来玩手机刷视频吗?如果像唐山港那样,用无人驾驶卡车运送集装箱,倒还可以。

从上次陈宇在这讲人工智能开始,到在大湾区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再到今天听讲区块链智能化数字化,不能不使人产生很多遐想。杞人忧天的不说,痴人说梦的不说,庸人自扰的也不说,只说与就业有关的联想。

如果说,蒸汽机和内燃机时代,机器人将人们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可以进入第二产业;进入电气时代,尤其是自动化时代,机器又将人们从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还可以从事第三产业。那么当人工智能完成了所有工作,人类怎么办呢?可以说,工业革命以来,机器一直在抢夺工人的饭碗。在工业时代理工科出身的人普遍就业机会多,收入比较高,但如今普通的技术工作大多交给了机器,从就业前景来说,文科生将更受欢迎,蓝领退出了,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可能就是人类的最后阵地。

人工智能最先冲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中国家。这将使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再享受人口红利,反而面临一场人口噩梦。联合国预计,发展中国家可能2/3的劳动力将被机器人取代。如果机器人能够用比人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那么工厂就没有必要设在廉价劳动力供给地,而是靠近市场更经济。那种在穷国生产,在富国销售的模式正在改变。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陆续将工厂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原因。穷国被抛弃,就业出现危机。发展下去更不同了,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像人,或者说人类在机器化,机器在人类化。人工智能只要在特定能力上胜过人类,就可以轻易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当机器人完成所有工作,饭碗被彻底取消了。人工智能革命对于白领职业的影响,如同机器人对蓝领职业的影响一样,白领也出局了。

本世纪中叶,改变将成为新常态,改变的速度加快,我们那种按部就班,读完“幼小中大研”之后找个工作岗位就业的人生规划将无以为继。我看一个以色列人写的《今日简史:30年后,人类如何对抗时代的潮流》,就表达了这种忧虑。他提出,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到底应该念什么专业以及什么是好工作,越来越难以定义。一些欧洲房地产咨询公司认为,工作场所改变的速度与新技术新工作方式变化速度一样快。下一代工作者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是另一种生物:《时代》周刊描述了未来的白领,在网上找工作,在家里办公,与一帮天各一方虚无缥缈的团队一同工作,而全面联网的家就是他的城堡。用过去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必然失落。以前,学一门专业,有一技之长就行了,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就业进了保险箱,生活处于舒适区。现在这种传统模式不成了,要尽快离开这个舒适区,去“流浪地球”,去“跨界”,去尝试各种的事物,才有更大的胜算。他说,我们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和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人类到时需要哪些特定的技能,那么该学什么呢?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学校应该教的是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和创意,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认识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保持心态平衡。万维钢提出,要培养“可迁移能力”,它的特点是把非实用学科的意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它的价值在于养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可移动能力”,其实就是被重新定义的“批判性思维”,它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也有此类发声:智能时代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据说,教育部门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以构建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为目标,全面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那么,我们的就业工作如何应对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三位专家的讲演令人期待,就促会的工作就更加令人期待。

现在,我回过头来说,新中国七十年就业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纪南同志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游钧同志的致辞对就促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对这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大家对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充满了信心。小建同志关于“回顾 总结 探索 前行——感悟中国就业70年”主旨讲话是个很有分量的报告。小建同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一个纯粹的“就业人”,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业。他把个人命运同共和国命运,把个人经历和就业经历结合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回顾了建国70年中国就业取得的伟大成果,理性地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精炼的阐述了就业优先政策的精华和新说,明确地提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的措施建议。这代表了小建同志本人和就促会研究的重大成果。如果说,小建是以紧密的逻辑思维来讲就业的历程,那么我想从形象思维的方法来讲就业的成就。

庆祝新中国70年活动盛大恢宏,仅群众游行中缓缓移动彩车,就向人们直观的展示了共和国的伟大成就,形象地诉说着中国“站富强”的故事。其中有几个叫“号”的品牌,格外醒目:如果说高铁“复兴号”“和谐号”象征中国速度,火箭“长征号”、飞船“神舟号”象征中国高度,潜水“蛟龙号”象征中国深度,卫星“北斗号”象征中国宽度,科考“雪龙号”象征中国跨度的话,那么《就业优先政策研究报告》可以把它叫做“就业优先号”就代表着中国温度。报告全篇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抓好民生头等大事的情怀,以就业人的初心、责任和担当,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是迄今为止就业调研报告中的精品,是对70周年国庆的重大献礼。

报告附录中记述了在本世纪以来,中国就业的四个阶段和重大事件,每一段、每一件都是新中国就业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就业优先决策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列表中,充分肯定正确评价了世纪之交老一辈就业人对中国就业工作的创造和贡献。清晰的看到新世纪二十年来中国就业政策代际传承和日臻完善。

此外,附录中“就业优先的国际共识”,对报告的权威性,公信度起到旁证作用。这个手法似曾相识。可以依稀看到当年制定“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时,汇集世界各国就业政策的影子,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

目前,中国的就业问题,中央高度重视,政策措施对头,新业态、新岗位层出不穷,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一千万人以上,今年提前超额完成1200万,就业局势总体保持平稳。《就业优先政策研究报告》其成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够用好大一阵子,至少近期不会出现出其右者之报告。如果同上世纪80年代知青返城和世纪之交就业遭遇“危难区”相比,可以说,现在的就业无论从实践到理论研究都进入了一个“舒适区”,至少是一个“缓冲区”“平稳区”。

如若不信,我可以问一下我们在座的年轻的就业人:

1.你们有没有像小建、晓义、永富、长星、法鸣们当年那样的遭遇:面临着地雷阵万丈深渊,需要壮士断腕的局面;

2.你们有没有像他们那样紧迫:一天一个报告,一周一进中南海汇报,一个月完成一项重大任务,连续三个月完成三项重大任务的时刻;

3.你们有没有像他们当年所承受的压力,工作都要百分百完成任务一个不能少,重大任务面前要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在大会点名批评,在人民日报曝光,还有被撤职的可能。

高强度、高压力、紧张、焦虑、疲惫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功修炼、抗压能力和坚强体魄的一支就业铁军,是闯不过当年的惊涛骇浪,风口浪尖的。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我高度评价你们的努力作为,甚至是超越。我和小建在广州参会,张义珍同志来看望我们,她不住地褒扬我们现在就业部门的同志,有这样的年轻人,我作为老一代就业工作者非常高兴。我羡慕,你们年轻的就业人赶上了好时候,你们的视野、格局、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比当年的我们更多元、更出色。现在需要的是成长,是就业红色基因的传承。这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需要年龄带来的社会阅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果让我提点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走出就业研究的“舒适区”,探索未来就业之奥秘,还是那句话,“跟着张小建,干完一件又一件”!为什么这么讲?区块链也好,智能化也好,数字经济也好,都会对就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就业人不得不直面这种新的完全不同的挑战。

我们过去的研究过于偏重于针对现实问题,强调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完全正确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这样才会被称作“有用”,才会被重视。我想我们的研究应不止于此,应该去探索前瞻性、预测性、储备性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应该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进程,与时俱进,提出高出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可能暂时被认为“无用”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那样的成果将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就业的,而且是经济社会全域的。所以,我很赞同陈宇、莫荣、谭崇钧三位专家的研究和探索。


}
  • 邮编:471934
  • 招聘预约邮箱:luoshi18338850002@qq.com
  • 招聘服务专线:18338850002
  • 办公电话: 0379-68618100 0379-68618500
  • 院校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敦行楼103
Alternate Text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